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

悔改不帶懊悔情緒?淺評YM「正能量」版的「悔改」新定義

發文談「悔改」,卻質疑「對罪醒悟」及「悔過」的重要性
前幾天YM在粉絲官網發表一篇〈生命之力:生出沒有懊悔的後悔〉。他
在這文章批評:「人常將『悔改』定位在對『罪』的醒悟悔過」、「回
耶路撒冷守節的這些要求受洗的三千人」、「在受洗之前有時間去找出
過去所犯的各樣罪來悔改嗎?」,貶低對「罪」醒悟及「悔過」的重要性

宣稱悔改「不帶懊悔的情緒」、「不因罪深引來苦澀懊惱」
接著他就提出「新版」的「悔改」定義,他說:「信仰更高處的悔改,不
僅僅不帶懊悔的情緒,反倒帶著得救的快樂」,還強調「悔改,不應該仍
是因為『罪深』而引來的苦澀懊惱」。換言之,YM認為「更高層次」的
「悔改」是「不帶懊悔的情緒」、「不因罪深引來苦澀懊惱」。問題是,
YM版」的「悔改」新定義,合乎聖經對「悔改」的認識嗎?
引自YM粉絲官網20170705貼文













浪子「回轉」歸向父親,代表內心的「悔改」
YM這文章引用路加福音十五章11-24浪子的比喻」談悔改。故事中的
浪子「醒悟過來(路十五17),打算「起來,到我父親那裡去,向他說:
父親!我得罪了天,又得罪了你;從今以後,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,把
我當作一個雇工吧!(路十五18-19)。小兒子回轉歸向父親的「心理決
定」與「實際行動」,確實代表了他內心的「悔改」。














小兒子內疚、自責的知罪、認罪及悔罪不帶懊悔情緒?不因罪深懊惱?
我得罪了天,又得罪了你」正是小兒子「知罪」、「認罪」的表現,顯
「對罪醒悟」並不是不重要。這句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」更是小兒子
因虧欠父親,高度內疚、自責「悔罪」情緒鮑維均博士就說「這句表
達了一個罪人深知自己的不義,只能求父神的憐憫」(鮑維均《天道聖經
註釋:路加福音(卷下)2009)小兒子的知罪、認罪及悔罪,是YM
所說的「不帶懊悔的情緒」、「不因罪深引來苦澀懊惱」嗎?於在浪子
「悔改」、關係「復和」後父子「快樂起來」(路十五24),這「快樂」是
「悔改」後的「結果」,不是YM所「誤認」的悔改一開始就「不帶懊悔
的情緒」!

引自鮑維均博士《天道聖經註釋:路加福音(卷下)》













大兒子拒絕去做工後「懊悔」原文就是「為所犯的過錯感到懊惱或悔恨」
YM所引用另一個悔改案例,是原本拒絕父親「到葡萄園裡去做工」(太二
28)的大兒子,在說了「我不去」以後「自己懊悔(metamelomai),就去
了」(太二一29)。這裡的「懊悔」原文metamelomai是新約談「悔改」的
兩個關鍵字之一。艾利克森(Erickson)經典的系統神學教科書《基督教神
(卷三)(中華福音神學院,2002)就說:metamelomai這個字「強調
的是悔改的情緒方面,就是為所犯的過錯而感到懊惱或悔恨」,根本不
YM所說的「不帶懊悔的情緒」、「不因罪深引來苦澀懊惱」。
引自艾利克森(Erickson)《基督教神學(卷三)》














錯解林後七10「沒有後悔」的「懊悔」是「悔改」不帶懊悔情緒
回到YM這文章所引用的關鍵經文《和合本》林後七10:「因為依着神的
意思憂愁,就生出沒有後悔懊悔來,以至得救;但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
」。YM文章標題還刻意把《和合本》「生出沒有後悔懊悔」改成了
「生出沒有懊悔後悔」,以呼應他文章裡所說悔改「不帶懊悔」的情
、不因「罪深」引來「苦澀懊惱」。但保羅所說「沒有後悔」的「懊悔」
,不是說「悔改」不帶「懊悔情緒」,YM是完全錯解保羅原意〈五顆
石子〉部落格版主Aghtet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文就指出:YM所認
為的悔改「剛剛好與保羅的意思相反」。

「沒有後悔」的「懊悔(悔改)」是指真悔改「不會留下遺憾(沒有後悔)
「依着神的意思憂愁,就生出沒有後悔的(ametameletos)懊悔(metanoia)
,以至得救」(林後七10),這裡的「懊悔」原文metanoia是新約最常用來
指「悔改」的字,所以《和合本修訂本》、《新漢語譯本》、《環球新
譯本》《思高譯本》都把「懊悔」改譯為更準確的「悔改(metanoia)
。前面的形容詞沒有後悔的(ametameletos)」則是形容「依著神的意思
憂愁」的「懊悔(metanoia,悔改)」是「真悔改」,所以「沒有後悔」
《現代中文修訂本》就譯為:「這是用不著後悔的」,《新普及譯本》
譯為「不會留下遺憾」,以避免和「懊悔(悔改metanoia)」混淆。














把本意是「沒有遺憾」的「沒有後悔」誤為「不帶懊悔情緒」是搞烏龍
YM說悔改「不帶懊悔情緒」,其實是烏龍把「沒有後悔(遺憾)」的「懊
(悔改)」,誤會成「悔改」不帶懊悔情緒、不因罪深引來苦澀懊惱。事
上,林後七9說「你們從憂愁(lupeo)中生出懊悔(metanoia,悔改)」,清
指出這真實的「懊悔(悔改)」是從憂愁(lupeo)中生出來的,哪裡是YM
錯解的「不帶懊悔的情緒」?這裡「憂愁(lupeo)」的意思就是「感到相當
憂傷,以致懊悔」,所以《新漢語譯本》譯為「愁苦」、《環球新譯本》
為「悲傷」、《思高譯本》譯為「憂苦」,不論「憂愁、愁苦、悲傷或
憂苦」,都說明了產生「真悔改」的「憂愁」帶有「因罪深引來苦澀懊惱」
的痛苦本質,但這種「健康」的「憂愁」所生出的「懊悔(悔改)」卻能使人
救。

「不看上下文」才會解出「悔改」不帶懊悔的情緒這偏差結論
探討至此,我們可以確定YM所說悔改「不帶懊悔的情緒」、「不因罪深
引來苦澀懊惱」其實是「不看上下文」、「顛倒保羅原意」的錯誤解經
這種「不帶懊悔情緒」的「快樂版」悔改,並非林後七10保羅所談真實的
「悔改」的「正意」。他這種新主張也許「迎合」了人不喜歡「認罪、自
、懺悔」的人性,卻顯然和保羅所說依著神的意思「憂愁、愁苦、悲傷
、憂苦」以生出「真悔改」背道而馳

哥林多人從「敬虔的憂愁」生出「懊悔」,並產生行動、改正現況
保羅之所以談這段話,正是因為他先前請提多帶去「措辭嚴厲」的信(這封
信已失傳)嚴詞責備哥林多教會,後來保羅得知哥林多教會順服他的人為此
憂愁(lupeo)、悔悟並改變,生出真正的「悔改」來;所以保羅說這是「按著
神的意思憂愁(lupeo)」,能讓人生出「沒有遺憾(沒有後悔)」的「真悔改」
致得救。柯魯斯(Colin G.Kruse)《丁道爾聖經註釋:哥林多後書》(校園)
說保羅「唯一的歡喜是來自哥林多人積極的回應:是因你們從憂愁中生出
懊悔來。他們所經歷的憂愁並不是無益的悲哀,沒有產生任何相對的行動
改正現況。而是依著上帝的意思憂愁(敬虔的憂愁)引致悔改,而帶來
積極的結果」,再次印證了這裡的「懊悔(悔改)」不是YM誤解的「不帶懊
悔的情緒」。楊牧谷博士在《作祂的僕人:哥林多後書研讀》(校園)也說:
「保羅那封嚴厲的信的確是產生了這樣正面的果效」。
引自柯魯斯《丁道爾聖經註釋:哥林多後書》(校園)








淡化「知罪、認罪」及「悔罪」,「改版」的悔改新定義只談「正能量」
YM向來不喜歡談「罪」,所以他這篇談「悔改」的文章刻意淡化「知罪」
「認罪」及「悔罪」(得罪神懊悔、悔恨、自責)的重要性,只片面強
調「鞭策自己更往上行」、「因為發現自己『還有進步空間』的喜極而泣
」、「輕快活潑的向標竿直跑」這些看似「正能量」的「向上提升」。但
這種按自己喜好「改版」的「悔改」新定義,不但和聖經有出入,也不符
合福音派對「悔改」的正統理解

學者:悔改不帶懊悔情緒表示我們沒有因「冒犯神和傷祂的心感到悲哀」
艾利克森(Millard J.Erickson)廣為福音派神學院採用的經典「系統神學」教
科書《基督教神學(卷三)》中華福音神學院,2002)就說:「悔改是在面
對自己的罪時,從神而來的憂傷,加上離棄罪的決心」、「真正的悔改
冒犯神和傷祂的心感到悲哀伴隨著這種悲哀而來的,乃是一股要遠離罪
的渴望」。如果我們的「悔改」是像YM所說的「不帶懊悔的情緒」、「不
罪深引來苦澀懊惱」,或許就表示我們根本沒有因「冒犯神和傷祂的心
感到悲哀」,也就不可能產生「遠離罪的渴望」。
引自艾利克森《基督教神學(卷三)》(華神出版社,2002年)















《威斯敏斯特信條》:悔改者感到己罪「汙穢可憎」且「為自己的罪憂傷」
改革宗代表性的《威斯敏斯特信條》15章同樣強調:「罪人悔改,不但
看到自己的危險(另譯:罪惡的危險),更看到且感受到他的罪何等汙穢可
因為違背神的神聖本性和公義律法」、「知道神在基督裡向悔改之人
顯的恩慈,就為自己的罪憂傷,並且恨惡自己的罪,轉離一切罪惡,歸
神,定意(委身)竭力按照神一切誡命所吩咐的與神同行」。再次強調「悔
改」者會感受到自己的罪「何等汙穢可憎」必然「為自己的罪憂傷」
「恨惡自己的罪」,顯然不是YM說的「不帶懊悔的情緒」、「不因罪深引
來苦澀懊惱」。

引自《威斯敏斯特信條》第15章









楊約翰長老:悔改者「為罪流淚、憂傷」,郭子嚴長老:悔改是向神謙卑
本會前輩的看法也和YM大相逕庭,楊約翰長老《聖經要道》談「悔改」真
義開宗明義就列出:「自覺罪過」、「為罪憂傷」、「認罪求赦」三大重
點,且強調「自以為義的人,不知悔改」、「為罪流淚、憂傷,表明他深
知自己的悖逆和軟弱」,且正確地指出:依著神的意思「憂愁」就生出沒有
後悔的懊悔「憂傷痛悔的心,神必不輕看」。郭子嚴長老《真道提要問答》
同樣強調「悔改是向神謙卑」,「例如稅吏在神面前自卑說:神啊,開恩可
憐我是個罪人!他這樣謙卑認罪,所以蒙恩稱義」。請問一個「為罪憂傷」
、「向神謙卑」悔改的人,真的「不帶懊悔的情緒」、「不因罪深引來苦
澀懊惱」嗎?

引自楊約翰長老《聖經要道》第九章

















顏望仁:真光提醒我汙穢罪惡深重、主愛感動「流淚放聲在主前認罪悔改」
教會弟兄姊妹的「悔改」經驗也不是如此顏望仁傳道慕道後就覺得「真理
的光不斷的照著我生命的黑暗,提醒我污穢的罪惡深重」、「最後一晚的春
靈恩佈道會,傳道所見證的真理,句句使我扎心,聽道中就暗自告訴主:
意向祂認罪悔改,不斷祈求主垂聽、憐憫,因我多麼渴望同弟兄姊妹一樣
,擁有基督徒身分且有聖潔的生命」、「主的愛大大感動,使我全心全意懇
切禱告,無畏身體疲累,流淚放聲在主前認罪悔改,在禱告中,聖靈就澆
灌下來」、「我受聖靈了!我受聖靈了!主接納我了!願意原諒我了!欣
萬分淚流滿面」(顏望仁,〈生命蒙主恩的見證〉,聖靈月刊344)















溫琇如:「只覺得自己是一個罪人」求主耶穌赦免,我看到耶穌對我微笑
松山教會的溫琇如姊妹則是在「自覺有罪」懇求主耶穌赦免、救贖時,看
到主耶穌走到旁邊對她微笑:在禱告時「看到主耶穌從前面往後走來,一
路上按手在信徒頭上」、「我心裡一直重複說:我不平安也不喜樂,因為
的心裡積壓了很多壓力,而且我是一個罪人(至於有什麼罪,我也說不
楚,只覺得自己是一個罪人),求主耶穌赦免我!救贖我!」、「這時
我淚流滿面,接著我看到主耶穌走到我的旁邊對著我微笑,大概停留5
之久,主耶穌就站在講台上,直到禱告結束。真是奇妙!」(溫琇如〈主
穌的愛〉,聖靈月刊379)











稅吏捶胸表達「悔罪與憂傷」,承認自己「無能與不配」,最終反被稱義
天道聖經新辭典》「悔改」(Repentance)時就說:「悔改」除了「改變
主意」、「回轉過來」這種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「回轉」(一方面「轉離罪」
一方面「轉向神」),也是「(對以前所持守觀點)感到後悔、懊悔」、「
難過」,並以路加福音十八13稅吏的禱告」為這種「懊悔的態度」的經
典案例。路加記載耶穌生動的描述這稅吏「遠遠地站著」、「連舉目望天也
不敢」、「捶著胸」、「神啊,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!」,請問:這是YM
所說的悔改「不帶懊悔的情緒」嗎?鮑維均博士《天道聖經註釋:路加福音
(卷下)就說:稅吏『捶著胸』去表達他的悔罪和憂傷」,「這稅吏承認
自己的無能與不配,最而被神稱為義」。







「正能量」詞彙符合人的心理,卻讓人自我感覺良好,誤以為已經悔改
把「悔改」說成「不帶懊悔的情緒」、「不因罪深引來苦澀懊惱」,只談「
策自己更往上行」、「輕快活潑的向標竿直跑」這些「正能量」詞彙,很
乎人不喜歡承認自己「污穢、有罪、不完全、達不到神聖潔標準」的心
不是「從聖經得出來的結論」。其危險性則是可能讓人「自我感覺
良好」的誤以為已經「悔改」、已蒙赦免,絕對不是「信仰更高處的悔改」
。對於這種「糖衣包裝」的新理論,不能不小心提防。

《詩篇》對「悔改」的洞見:神啊,憂傷痛悔的心,祢必不輕看
談「悔改」最深刻的《詩篇》對「悔改」有精闢的認識:「神所要的祭就
憂傷的靈;神啊,憂傷痛悔的心,你必不輕看(詩五一17)、「耶和華
靠近傷心的人,拯救靈性痛悔的人」(詩三四18),這才是悔改情感反應的
正解真實的悔改必然經歷自覺罪過、「為罪憂傷」的心理歷程;也
有為自己「冒犯神」、「傷祂的心」感到內疚、悲傷這種「敬虔」、
「健康「憂愁能夠深刻帶領我們謙卑「回轉」歸向神,並尋
求祂的憐憫、赦免哀慟的人有福了!因為他們必得安慰(太五4)

沒有留言: